一家之言
  起於“8億海貝絕收”獐子島事件讓社保資金“躺槍”,更讓監管部門公信力被拖累,其具體情況必須深挖徹查。
  10月30日晚,大型農業上市公司獐子島如期披露三季報,公告稱,因為北黃海遭遇異常的冷水團,其海洋牧場養殖的價值約8億的100多萬畝扇貝絕收,公司前三季業績由盈利變為虧損約8.12億元。一時間,它引發眾多股民的不滿,很多網民表示“死要見(扇貝)屍”。值得關註的是,獐子島是社保基金、人壽保險等基金重倉股。
  消息的確太過突然。有行業分析師還對著獐子島巨虧消息,直言“驚獃了”。對於冷水團導致蝦夷扇貝遭滅頂之災的公告解釋,有些投資者甚至直接將其跟2002年的“藍田財務欺詐案”相提並論。
  無可否認,相對於製造業等行業,水產養殖的不確定風險確實很大,很容易受到天災影響。因此,獐子島巨虧背後是不是另有隱情,在事實調查清楚之前,不宜妄下結論。但作為一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,獐子島突然而來的“一夜絕收”還是令人極感意外:獐子島難道在此前長達三年多的時間內,沒有任何技術性的不良跡象顯示嗎?非得等到收穫期來臨之際才發現問題?
  這還不是獐子島事件帶給我們的最大疑惑,相比上市公司突如其來的報虧,在整個審核和監管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,更值得我們反思。
  首先,儘管獐子島董事長稱:“公司披露的內容都是經過會計師審核的,不存在欺騙”,可洞察A股市場游戲規則的人都知道,相比歐美髮達資本市場,我國某些中介機構往往因害怕被上市公司“解聘”,很難對其造假行為或難以解釋的現象說“不”。具體到獐子島事件,2012年就有業內人士指出其“大量資金用於房地產開發”,而對其明顯存疑的財務表現,會計師事務所縱然可以不出具“否定意見”的報告,本也應出具“無法發表意見”的報告。
  再者,中小股民因持倉量的偏小、缺乏專業團隊等因素,可能會缺乏對獐子島水產養殖進行過程追蹤的能力,但一直重倉持有獐子島的社保基金、平安壽險等機構,居然也會對獐子島突發性的巨虧事前毫無覺察,難道這些機構研究員屢次三番的調研,都是走過場嗎?
  此外,對獐子島這類有特定風險的農業養殖類上市公司,既然不確定風險和舞弊空間天然存在,那監管部門是否也應對其出台特定的風險防範和安全預警機制?
  在藍田事件爆發12年後,當下具有諸多相同特征的獐子島事件的上演,讓人疑惑:它帶來的,不僅是社保資金“躺槍”、眾多股民利益受損,更有監管部門公信力的受連累。惟願這次事件,能給A股制度監管環境提個醒,也在妥善解決中收場。
  □楊國英(學者)  (原標題:獐子島事件:預警“休眠”,社保“躺槍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h32ihkjx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